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、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“推进精神立校”的决策部署,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把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办学基本元素,不断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制,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。
抓好谋篇布局,完善文化建设体系
学院党委始终把传承军工文化,践行国防职院精神摆在重要位置,依托学院国防科技教育基地,实施文化育人战略,构筑立体化文化育人格局。
——夯实文化育人主阵地,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。学院系统推进专业文化建设、公共课改革,鼓励各专业开发相应的文化课程,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相融通;鼓励各分院与企业深度融合,依托国防职教集团,在中船重工872厂工作站等合作企业设立了8个工作站,生产性教学工厂4个;汽车分院与戴姆勒铸星教育合作,建有戴姆勒培训基地等等,改革教学模式,把学生培养、企业服务和企业文化传承积极结合起来,让学生在专业认知实习、体验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;校内建成教育部-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,学生创新工作室2个、教师技术工作室10个,培养学生个性,提升学生的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。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开发优秀、经典的人文教育课程,近年来,学院增设了音乐欣赏、书画艺术课程,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。同时深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,进一步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、感染力、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——加强精神文化建设,着力培育文化品格。学院党委结合学院发展历史积淀和个性特征,总结凝练了师生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,包括:“忠诚报国,敬业奉献;博学多才,修身求索;热爱军工,能高技强;坚韧弘毅,追求卓越”的国防职院精神;“厚德重能,励学敦行”的校训;“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”的校风。学院将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,从弘扬国防职院精神、重视校风校训建设、加强职业道德等方面,提出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,并努力将其内化为师生的情感激励与学院的精神文脉,使之成为学院保持凝聚力、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。
——加强制度文化建设,着力培育文化规范。学院结合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”的建立,修订各部门职责和相应制度,完善“一章八制”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;同时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,进一步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,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等,逐步修订了学术道德规范、教师师德规范、管理人员行为规范、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等;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工会、教代会和民主党派等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。学院还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制度化,规范各类重大仪式和活动,完善学校文化传播基地、文化品牌的制度保障体系。
—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,着力培育文化基础。近年来,学院通过重点统筹规划“一校两园”文化资源,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与学院精神文化相匹配的人文景观、文化设施、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,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,创造了与教学科研配套的硬件、软件文化设施,基本形成了图书馆、体育馆、国防科技教育基地等文化设施,基础条件完备,社会文化传播职能逐步到位的良好格局。
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新生参观国防科技展览馆
把握建设规律,打造文化育人品牌
近年来,学院党委在大力实施文化培育工程的过程中,不断丰富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手段,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育人品牌。
——搭建高端传播平台,形成“人文滋养”品牌。学院建成开放了国防科技教育基地,成为传播学校军工文化特色的良好载体,基地获得“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”称号,是西部首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。学院每年定期举办“国防大讲堂”,邀请大师和专家学者,如两院院士李佩成、杨绍卿,“时代楷模”“大国工匠”徐立平,《百家讲坛》名师于赓哲等莅校与师生交流,近几年已举办100多期。邀请知名企业校友来校做励志讲座,在学生与企业家的对话中,推进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训导;开展好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文化节活动,通过文艺演出、工艺展示、志愿服务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,以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情操陶冶学生。学院还注重汲取优秀文化滋养与育人作用,建立了全国首个农民画学院,目前已培训了四期100余名学员,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,为高职院校人文艺术素养教育作出了有益探索。
——探寻师生身边感动,形成“典型引路”品牌。学院注重不断发现和树立师生身边的榜样:“时代楷模”“大国工匠”徐立平班组中,就有5人毕业于国防职院,他们从事着火箭发动机燃料室药面修复工作,被人们称为刀锋战士,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力量。2012年毕业于该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邓呈波同学,先后被授予“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”、“陕西省技术能手、首批“西安工匠”等荣誉称号。荣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的高晨阳、赵露露同学,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,从事特种电池制造工作。“跳入冰池,勇救落水儿童”的我校学生文光明,被新华网、人民网等百余家媒体采访报道,并被推荐为“陕西好人”,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代言人。学院以共同的精神让整个校园弥漫着温情的感动,建构起校园精神价值的坐标。此外,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教师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、优秀学生等评选活动,已成为引领师生发展、成长的重要载体。
——提升校园艺境品位,形成“文化景观”品牌。学院注重对以国防职院精神和校训、校风等为核心的学校治学文化用公共艺术的形式进行表现和固化,征集并新建了一批与校园环境融合、艺术品位高的主旋律公共艺术作品,在两校区统筹、分步建设了主题雕塑《孔子》《军工浮雕》《吴运铎》《崛起》、军工文化墙、砺剑广场等20多件与校园环境融合、艺术品位高的公共艺术作品,起到了校园公共艺术潜移默化、“外化于行、内化于心”的良好教育效果。
——目标与机制结合,形成文化建设格局。学院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系与年度工作计划,研究确定其建设目标、内容、布局、步骤以及资源配置,成立了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,在机构设置、经费投入、建设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、提供保障,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、主要职能部门和基层院系各司其职、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格局。
——理论与实践结合,增强文化自强自信。学院坚持突出重点、分步实施的原则,不断增强师生文化强校的自觉性,注重发挥学术骨干、教学名师和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,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基础作用,重视培养既熟悉高等教育规律、又掌握文化建设专业知识的人才,同时,吸引社会文化艺术领域的学者、专家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工作,激励师生融入文化建设、践行文化育人、传播优秀文化。
——传承与创新结合,探索文化发展途径。2013年以来,学院相继成立了艺术学院和农民画学院,突出以育人为核心的文化传播与交流,进一步关注与回应国家文化发展需求,整合学校文化艺术资源,集聚社会文化艺术力量,探索多种模式、联动协作、资源互补、形成合力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。同时,以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为依托,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及传播体系建设,在创新文化建设机制、统筹文化场馆建设、开展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等方面不断探索,产生了良好的人文艺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影响。